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上光膜之特性



印刷介紹中的上光處理深入介紹膠、膜貼合:
◎ 目前印刷品最常使用「膠、膜貼合」上光處理,例如︰PP亮光、PP霧光、PET
◎ 上光膜之厚度 ( 10 micron = 1  )PP亮光 ( 15 micron )PP霧光 ( 18 micron )PET ( 12 micron )
 PET上光膜之特性︰耐磨、密度高、亮度高、膜薄、單價高約 60%
◎ 上光使用之膠水大致分為四類︰油性、水性、UVPUR,亦簡稱油性上光、水性上光、PUR上光。
◎ 上光過程中膠膜之貼合方式分為三類︰乾式 ( 油性膠水 )、半乾式 ( 水性膠水 )、溼式 ( PUR膠水 )
 PUR上光之成品亮度最佳,因為PUR使用溼式貼合,其膠水可充分「填補」紙張表面之凹凸不平。
 PUR上光屬高速之生產設備,須下單指定,因此處理數量必須高於 6,000 張,才能達其經濟效益。
◎ 上光後之盒類印刷品,如須軋型處理,最好能相隔 24小時,以達到足夠之接著強度,防止上光膜與印墨產生「剝離」現象。
◎ 印刷後,若油墨尚未乾燥完全時,進行上光處理,油墨與膠水產生化學反應,會造成膠膜起皺。
◎ 印刷後,最好能有四個小時之油墨乾燥緩衝時間,以防上光失敗。
 150 以下之紙張絲向須與印刷咬口垂直,亦即所謂「橫絲」,才可避免上光後,產生捲曲現象。
◎ 精裝書之書衣若須上光,須注意書衣用紙之磅數與絲向對上光的影響。
◎ 上光過程中,每張紙送入上光貼合機內,入口邊最好能保有 1 cm 的「咬爪」空間,最少不得低於 0.5 cm,否則無法「完全」上光;如有封面以「輪轉」方式拼印,中間拉開距離不可少於 1 cm
◎ 全面上光之極限尺寸 102 cm x 140 cm
◎ 上光過程中,機器會在膠膜上施以適當壓力與溫度,藉以促使膠水穿透油墨,滲入紙張表層,以提升膠膜之接著強度。
◎ 因為上光過程之擠壓與加溫,會造成非滿版之印刷網點「擴大」,因此上光後印刷品整體顏色會加深約 4% - 6%
◎  印刷 過程中色墨疊印次序 K-C-M-YMY在上光過程中受擠壓而造成「網點擴大」之現象也最為明顯,因此上光後會有偏紅之現象。
◎ 局部上光屬於「亮油塗佈」網印處理,網目粗細決定局部光突起之厚度,網目越粗、印紋越凸。
◎ 局部上光之後,不宜局部上光區域再進行燙金,因為局部上光區域之表面張力無法附著燙金膜。
◎ 如有印件需要局部上光、燙金,須於印前製版階段先執行「簍空」處理,局部上光與燙金區域之間保持 1m的間隙,預防重疊。
◎ 墊板光正反各貼一層厚膠膜,單層約為 120 micron,因此墊板處理後厚度可增加 24 條。
相關資料取自:《印刷史話》一書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印刷剛卯



型錄印刷古書ㄧ文中提到,據清初學者鞠履厚《印文考略》記載,中國印章「始於周,勝於秦,公於漢魏六朝」。西周時,只有周天子才用印璽。到了春秋中期,「禮崩樂壞」,諸侯們也堂而皇之地使用印璽了。秦統一天下以後,皇帝沒有玉璽了,官府有官印,私人有名章。到了漢代,不僅官紳士蔗大多有名章,而且印章的刻製技巧已相當高。現存的漢代璽印,自行古樸工整,布局嚴謹大方,製作十分精美。ㄧ般士人除有用於私人信記的印章外,還流行隨身佩戴、用玉石或木料刻製的「嚴卯」又稱「剛卯」,長三寸許,上面刻有「莫我敢當」等三十餘字,用於驅邪壓勝。到了晉代,這種「嚴卯」發展到四寸見方,刻字一百二十多個。
不論官印、私印,都必須刻成反字,印在紙上才是正字,這和雕版印刷的道理是完全相同的。印章刻製技藝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使用的逐漸普及,對於雕版印刷的發明和發展無疑產生了很大的啟蒙和促進作用。漢晉兩代的「嚴卯」,已經突破了印章的界限,每ㄧ方「嚴卯」都是一塊簡單的雕版,每ㄧ幅印譜都是ㄧ件小型的雕版印刷品。可以說,漢晉兩代的「嚴卯」已具備了雕版的雛形。
相關資料取自:《印刷史話》一書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碑拓技術



雕版印刷的出現要有ㄧ定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作為基礎。所謂物質條件,這是造紙術的發明和毛筆、墨的大量使用。所謂技術條件,就是刻字技術和碑拓技術的發展。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ㄧ的造紙術,人們歷來按漢代官修史書《東觀漢記》、班固《後漢書》和晉代張華《博物志》的有關記載,認為是東漢蔡倫所發明。但近幾十年來出土的許多實物表明在東漢以前就已經有了紙:一九五七年在陝西灞橋ㄧ座古墓中出土戰國時代的劍、鏡等物品,同時出土黃紙一束。該墓主生活年代雖難確定,但至遲不會晚於西漢。在新疆羅布淖爾廢墟中出土西漢黃龍元年(西元前四九年)的木簡,同時也出土了麻紙殘片。還在陜西扶風的西漢窖藏中出土了殘紙片。據推測,這可能是西漢宜帝在位(西元前七三~前四九年)時的窖藏。
因此,有人斷定至遲在西漢武帝時其(西元前一四O~前八七年)已有了紙。這個推斷是正確的。一九八六年在甘肅天水縣放馬灘西漢文景時期(西元前一七九~前一四一年)的墓葬中出土一幅用麻紙畫的地圖,這張地圖用紙與灞橋等處出土的紙不同,質地細軟平滑,既然可以畫圖,當然也可以用以寫字。一九九O年在敦煌市與安西縣之間的西漢重要驛站懸泉置發掘的一萬五千多之簡牘和二千六百五十件其他寶物中,就有大量宣帝和元帝(西元前七三~前三三年)時期製造的麻紙,其中有邊緣清晰的整張紙還有四張用墨寫了字的紙。這說明,至遲在西漢文景時期已經有了質地較好的紙,到宣元之時部分公文的書寫已經開始使用紙了。
相關資料取自:《 印刷 史話》一書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採用精裝書



型錄印刷的精裝書籍介紹:
三面刀可作最大尺寸:高37.5cm、寬28cm、厚度6cm。三面刀可作最小尺寸:高12.5cm、寬10cm、厚度0.3cm
圓背加壓:毛書依據內頁的厚度,壓出120度圓形弧度而做出漂亮的書耳,然後再在書背包貼紗布,上下兩端貼上書頭布和牛皮紙,使書耳、書背不易變形。做圓背內文厚度最少需1cm
定型:毛書經固背處理後再將扉頁與封面貼合,經加熱、壓溝後即成為完成品。成品完成後,千萬不要隨即翻閱,會導致書背鬆散影響裝訂品質。正確應在廠內擱置約56小時,待膠水完全乾燥後方可出貨。
精裝書製作介紹為什麼要採用精裝書?
適合長期保存、容易翻閱、提高價值、變化多元。 使用精裝書的時機
硬皮精裝:百科全書、畫冊、佛經、字辭典。
軟皮精裝:勵志小說、文學小品、旅遊手扎。
腺圈精裝:筆記本、日誌本、食譜手冊。
精裝種類:硬皮(方背、圓背)、軟皮(方背、圓背)、線圈。
精裝製作流程:摺紙→配頁(貼蝴蝶頁)→穿線→書背上膠→書背烘乾加壓→三面裁切→上絲帶→圓背加壓→上膠→加牛皮紙與書頭布→糊貼封面→加壓成型(壓書溝)→堆疊包裝→包書衣、書腰→完成。
關資料取自:《蒐沙部落格 型錄印刷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UV 印刷放損



UV 型錄印刷介紹:
 UV印刷目前主要應用在於塑材類,常見塑材之達因數列舉如下︰聚氯乙烯 PVC.達因數 33 – 39、聚乙烯 PE.達因數 31、聚苯乙烯PS、達因數 33、聚丙烯 PP.達因數34、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PET.達因數 40 – 43
◎ 根據上述數據,可供UV印刷應用之塑類材質,只有 PVC  PET 兩種,其中又以 PET 較佳。
 PET 除了具有足夠之達因數,著墨表現佳,除此之外,其「透明度」亦是所有材質中最佳者,但相對原料成本亦是最高。目前 3D 光柵印刷幾乎全部使用 PET
◎ 若UV印刷使用之塑材達因數不足,仍可透過原料工廠之「電暈」處理,以提高材質表面之達因數。
◎ 經過「電暈」處理之塑材,其表面之達因數會隨時間消退,因此須注意印刷加工之時效。
◎ 包裝盒類若使用塑類材質,須注意軋型過程需用「熱刀」,否則成品容易起毛邊,不易平滑。
◎ 使用塑類材質之包裝盒類,糊盒過程可選用水性膠或 PUR 膠,黏度 PUR 膠優於水性膠,但 PUR 膠較難符合環保需求。
 UV印刷使用之油墨,若有添加「抗刮劑」,乾燥後之墨膜表面達因數會降低,因此須注意後續加工問題,尤其是燙金。
◎ 針對「裡刷」之 UV 印刷,通常會使用第五色「白墨」作為虛擬色墨折射之紙底,須注意白墨印刷至少須印兩次以上,否則色彩表現欠佳,因此業務人員估價時,須注意此一部份之成本。
 UV 印刷之基本放損約 200 張,印量總放損約 1%,例︰印量 5,000,則放損約為 200 + 50 = 250 張。
此一資料來源:<<蒐沙 型錄印刷 部落格>>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裝訂方式的介紹



如何選擇型錄印刷裝訂方式?
1. 騎馬釘:適合100頁以下之裝訂方式,若頁數太多恐造成中間頁數內縮太多,且整本書看起來鼓鼓的,總頁數須是4的倍數。開書度佳,裝訂速度快,成本低,故週刊大都採用此種裝訂方式。
2. 無線膠裝:適合100頁以上之裝訂方式,若頁數太少書背太小製作難度高且難看,總頁數須是2的倍數,開書度差,裝訂速度比騎馬釘稍慢且成本稍高於騎馬釘,大都使用在月刊裝訂。
3. 穿線膠裝:無線膠裝適合之裝訂皆適合此裝訂模式,但開書度比無線膠裝稍好,裝訂速度低於無線膠裝而成本高於無線膠裝,通常使用於須常翻閱之4. 平(圓)背精裝:內頁裝訂方式與穿線膠裝同,主要不同乃封面製作須裱紙板加扇頁,有些亦加上絲帶。通常圓背開書度大於平背,但平背較圓背易於收藏,裝訂速度最慢,且成本最高,通常使用於較高級書及具有收藏價值之書本的裝訂方式。
5. 車線裝:內頁裝訂方式同騎馬釘,但將釘子改成車
此一資料來源:<<蒐沙型錄印刷部落格>>